2号站登录_介入手术辐射大,医生们是怎么防护
介入技术是近年来在影像诊断学基础上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它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介入技术是在射线透视和造影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曝光量大、时间长、床边操作等特点,施术医师和患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射线的长时间照射, 射线对人体的损害具有累积效应。研究表明,介入技术工作者年受照剂量是同期对照放射工作人员的几十倍, 因此介入手术中的放射防护是重中之重。 所谓介入手术的辐射防护,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介入手术的曝光过程中将手术医生及病人所接受到的剂量,限制在国际放射防护组织建议的安全范围内。辐射防护的三大原则是:辐射实践正当化、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限值(剂量控制)。通俗点说是在效益≥代价 风险的基础上运用最好的放射防护手段把射线接触者的计量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通常在医疗放射防护上有三大基本防护方法: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辐射防护时间防护 提到时间防护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减少透视时间,这只是最基本的时间防护原则。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好多小技术来达到时间防护的目的。介入手术的辐射之所以大是因为操作过程中很多时间都在持续透视,会造成射线大量累积,所以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应尽量选择间歇透视,减少持续透视。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根据检查部位的运动情况选择合适的帧频,对于不易运动的部位,要选用尽可能低的帧频,间歇透视需要观察导管导丝位置时,尽量缩短透视时间。我们还可以使用最后图像冻结功能、路图功能等机器自带程序减少透视、造影等的操作次数,间接达到缩短透视时间的目的。手术室医护人员的配合亦非常重要。根据检查和治疗目的不同,备齐所需型号的造影导管、指引导管、球囊、支架、导丝等,熟悉各类物品所放位置,以便能随用随取,从而达到医护间默契,缩短放射线照射时间。距离防护 根据射线衰减的平方反比规律,距离增加一倍,射线量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远离球管可以大幅减少操作者接受的照射剂量。操作过程中应避开直射线方向,也就是应该避免射线直射到医护人员身体上。在造影操作中应尽量选用高压注射器手柄采集,操作医师撤到操作间减少不必要受照辐射。若必须手动推注时,操作者应远离X射线球管,只留一人操作。屏蔽防护 配戴个人防护用品,操作前穿好铅衣,戴好铅帽、铅围领、铅眼镜、铅手套。在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遮线板、铅帘,避免球管和病人身上的散射线产生的照射。 由于射线分布的不均匀性,在产生X 线影像的过程中,X射线能量可分为穿不透人体的低能射线段(也称为皮肤剂量射线)、可穿透人体的由于不同组织密度形成影像的射线段(具有诊断价值的射线)及可激发人体组织产生二次射线的高能射线段。 中低能射线段和高能射线段对于临床来说有两个效应:一是病人和手术的医生获得额外的放射辐射;一是散射线形成对影像清晰、对比度的损害。只有诊断用X射线是有用的。由此为理论依据,我们应该选择更好的线滤过技术,比如使用遮光器和滤过片,根据病人的体厚、组织密度情况, 合理使用遮光器和滤过片。 还有就是要设置防护墙有条件的话可增加活动式防护铅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操作者接受的照射剂量。 在介入手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辐射防护也应跟上发展的步伐,相信在今后的不断发展中,各种防护方法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广告位 |